2014年8月19日 星期二

談高齡化社會的問題應變 撰文: 先人游旭山於98年8月8日


根據國科會統計,我們台灣已經邁入一個高齡化的國家,這是世界性的趨勢,由於醫學、醫藥的進步,對於各種疾病的治癒率,大大的提升,還有衛生
   署為落實健康生活化,自民國八十八年起,陸續的推動「健康新煮張」,
   呼籲國人飲食要少油、少鹽、少調味料,多吃蔬菜、水果,營養攝取要均
   衡等,和「潔牙保健康」,注意口腔衛生,從外面回家,最好先漱漱口,
   用肥皂洗洗手,早晚要刷牙,最好吃過東西,也刷一刷,隨時保持牙齒和
   口腔清潔,可以降低疾病感染;和「要活就要動」等,呼籲國人多運動,
   找機會運動和隨時可以做運動的自助式,健康生活教材的推廣成功,使得
   國人都更健康,更長壽;相對的,老者延緩老化,延長壽命,這是可喜的
   事情,但是也不禁令人隱憂,或許幾十年之後,國家有生產力的年輕人少
   了,老人增多了,屆時有生產力,工作力的年輕人,壓力勢必會增加,負
   擔也會更重,這是政府應該預先,且要趁早規劃的一個很重要的課題。
高齡化的社會,也會衍生一些我們必須預知的問題,譬如老人的身體健康,
   心理健康、醫療保健、醫療照護、心理輔導、心理建設,衛生教育,以及
   有關福利措施等,均有待政府去作深入探討,並且尋求一個合理,妥善、
   周全的方法和配套措施,是刻不容緩的。
首先談到老人的健康問題,有云:「體病易治,心病難醫。」身體的病痛,只
   要不是絕症,都可以治療,心病的「心藥」就較難了,談到此點,更突顯
   出身心並重健康的。目前我國的健康保險制度,對國人醫療照顧堪稱完善
   ,有些醫院還貼心的安排七十歲以上老人特別門診服務,使看診之老者,
   不致等待很久的時間;可是對於行動不便的就醫過程,有家人陪伴者,還
   好;如果獨居者,是否列為專案,成立一個醫療照護網,運用政府或社會
   資源,加以照護就醫,此外日常生活起居,三餐等,又是一個問題。
心理健康方面,其因有久病自怨自艾,情緒不穩定者,有辛苦撫育,茹苦含
   辛長大有成的兒女遠離,孤獨無依,自覺徬徨無助者;有兒女不肖,或壞
   事做盡,令老父老母傷心,懊惱者;或失去老伴,陷入悲傷痛苦情緒者;
   在在都需要家人或善心人士或志工及社工的開導與輔助,使心裡陰影,得
   以撥雲見日,情緒得以舒緩,而趨正常的生活。
還有老者,愛鑽牛角尖,針對一件事情撇不開、放不下、形成情緒困擾,精
   神不安或陷入痛苦情境者,此時的心理建設是絕對必要的,甚或尋求心理
   醫師、精神醫師協助,或藥物治療。還有的老者,因上了年紀,行動遲緩
   或重聽或眼花,或失去健康,而使日常生活變得懶散,將就不重視衛生,
   或不愛洗澡、不愛刷牙、衣服穿著不想換,所以衛生的教育是必要的,談
   到此,也是醫療照護網的問題。
每個人都會老,您有沒有設想過,以後可能發生的事情,這是值得大家深思和仔細去思考的問題。
俗語說:「好天愛存雨天糧」,「未雨稠繆」絕對有其必要性,敬愛的各位偉大
   的父親,今天適逢父親節,在下在此,有兩點建議,就事先師「華佗」先
   生所說的「勞動」和「養生」的兩個原則。
第一點:我們從年輕,就一直打拼、賺錢、養家,婚後教養子女或建立新家庭
   ,幾乎投注所有心力,在工作地打轉,上班、下班成了唯一,有多久沒有
    仔細照鏡子,曾幾何時已髮鬢斑白,孩子也由幼稚園,進階國小、國中、
    高中:真是「歲月不饒人」、「歲月催人老」,孩字長大了,各自可以獨立
    了,半輩子的犧牲、奉獻,身體健康狀況,可能也由年輕時的「新車」,
    磨損得成為「中古車」了,應該要「疼惜自己」的時候了,每天一定撥
    點時間給自己,活動活動筋骨,鍛鍊自己體能,或快走,或慢跑,或體
    操,或參加健行活動,登山活動,在體能範圍內,不要太過激烈,才不
    會反作用,因過用會成病,希望大家共同勉勵。
第二點:飲食營養一定要均衡,魚、肉、豆、蛋奶等蛋白質不能少,或許有人
    擔心,會有不好之殘留物,就不敢吃,我想沒那麼嚴重吧!只要具備一
    些基本購物常識,買時仔細挑選,吃也不要太多,樣樣都吃,可以分攤
    風險;蔬菜、水果、各種顏色都宜,清洗時清水多洗幾次,可以多吃,
    只是太甜者不宜。烹調時、少鹽、少油、少調味,少油炸,多蒸、煮、
    拌、崇尚自然,對健康是有益的。還有一點是少年夫妻、老來伴,牽手
    大半輩子的老伴,要更加惜福,互相疼惜,互相照顧,才可以長長久久
    ,健健康康。
敬愛的每一位父親,我們在人生的路途,一路打拼,奮鬥。很慶幸也很安慰
    的是安分守己,沒有留下缺陷,也沒有空白,我們充實的擁有和老伴所
    創下的輝煌成績:「家業和兒女」,我們是驕傲的;如果有餘力,在「老
    人福利」尚嫌不足情況下,做做公益,或幫助需要幫助的人,對自己人
    生多一分「助人為快樂之本」的色彩,也是一種境界的提生與成就。
    -------------------謝謝大家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